首页 > 公需科目
题目内容 (请给出正确答案)
[主观题]

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时,开挖标准是桩身混凝土达到()。A.设计强度后B.混凝土灌注C.混凝上灌注24hD

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时,开挖标准是桩身混凝土达到()。

A.设计强度后

B.混凝土灌注

C.混凝上灌注24h

D.混凝土凝固后

查看答案
答案
收藏
如果结果不匹配,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
您可能会需要:
您的账号:,可能还需要:
您的账号:
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
发送
安装优题宝APP,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!
更多“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时,开挖标准是桩身混凝土达到()。A.设…”相关的问题
第1题
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时,开挖标准是桩身混凝土达到()。

A.设计强度后

B.混凝土灌注

C.混凝土灌注24h

D.混凝土凝固后

点击查看答案
第2题
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应在桩身混凝上强度达到()设计强度标准值时才能起吊。A70%B80%C90%D100%

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应在桩身混凝上强度达到()设计强度标准值时才能起吊。

A70%

B80%

C90%

D100%

点击查看答案
第3题
当采用钻孔灌注桩时,桩身混凝土标号不应低于()

A.C10

B.C20

C.C15

点击查看答案
第4题
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时,当桩身混凝土离析或断裂时,一般见不到桩底反射波。()
点击查看答案
第5题
背景资料:某城市桥梁为20+3×25+20m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桥,下部结构为Ф1500墩柱结构,两侧为混源
土桥台,桩基基础,桩径Ф1500,深度约25m,主要穿越土层由上至下为回填土层、钻性士层、粉质粘土层,地下潜水埋深20m,工程工期计划开工3月15日,计划竣工日期10月15日,施工中出现钢筋上浮等问题。为此项目部积极分析原因,及时采收措施,保证工程进度,同时,项目部细化了针对柱身完整性的质量控制措施,保证工程质量。

1、本工程中,为预防断桩,单柱混凝土灌注时间宜控制在()倍亮凝土初凝时间内。

A、1

B、1.5

C、2

D、2.5

2、为防止柱身混凝土夹渣或断桩,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()m之间。

A、0.5~5

B、1~5

C、1.5~6

D、2~6

3、本工程中,钻孔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有()。

A、高应变法

B、低应变法

C、钻芯法

D、超声反射法

E、声波透射法

4、本工程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的可能原因是:混凝土灌注至钢筋骨架底部时,灌注速度太快,造成钢筋骨架上浮。()

点击查看答案
第6题
下列关于桩基础及其分类的说法中,错误的有()

A.当天然地基承载力低、沉降量大,不能满足建筑物的要求时,可选桩基础

B.按桩基的受力特征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,两者以是否嵌入岩层为区

C.按施工方法,可将桩基础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,其中预制桩包括打入桩、振入桩、静压桩和人孔挖孔桩等

D.按成桩所用材料可将桩基础分为钢筋混凝土桩、钢桩、木桩和灰土桩等

E.按桩身截面形式可将桩基础分为圆桩、方桩、环形桩及六角形桩等

点击查看答案
第7题
某工程有地下水,采用钻孔灌注桩,共成桩366根,桩身完整性检验应不少于()根。
某工程有地下水,采用钻孔灌注桩,共成桩366根,桩身完整性检验应不少于()根。

点击查看答案
第8题
某场地在桩身范围内有较厚的粉细砂层,地下水位较高。若不采取降水措施,则不宜采用()。

A.钻孔桩

B.人工挖孔桩

C.预制桩

D.沉管灌注桩

点击查看答案
第9题
鱼化能源中心项目取、退水管道顶管工作井采用()施工,既可以减少基坑开挖过程的扰动和土方方量,又可以最大限度确保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。

A.灌注桩

B.逆作法

C.挂网喷砼

D.钢板桩

点击查看答案
第10题
下面关于挖孔桩基础施工灌注桩身混凝土的注意事项正确的应有:()。

A.灌注前应清除孔底、孔壁的残渣,排除孔底积水,并经项目部检验及监理收合格

B.混凝土采用机械搅拌,搅拌时间不得少于1.5min,坍落度控制在8~10cm

C.浇筑混凝土时使用串筒,串筒末端距离孔底不宜大于2m,并应连续分层浇筑

D.不同品种、不同标号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

点击查看答案
第11题
桩和桩基构造应符合下列()规定。

A.摩擦型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半径的3倍

B.扩底灌注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扩底直径的1.5倍

C.扩底灌注桩的扩底直径大于2米时,桩端净距不宜小于1.5米

D.扩底灌注桩的扩底直径不宜大于桩身直径的3倍

E.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宜为桩身直径的1~3倍

点击查看答案
退出 登录/注册
发送账号至手机
密码将被重置
获取验证码
发送
温馨提示
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,请点击购买搜题卡。
马上购买搜题卡
我已购买搜题卡,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
重置密码
确认修改